105mm的北海道 - 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
這幾天剛從北海道回來,便整理了一些使用Nikon原廠新鏡頭105mm f1.4鏡頭所拍照片。
2016年初Nikon發表D5、D500的消息後,
之後對我來說,最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就是這顆鏡頭的出現。
打著史無前例的在105mm這樣的中焦段定焦鏡,開出了f1.4的大光圈規格。
這幾年各家副廠的外星科技嶄露頭角後,
Nikon這幾年也相繼推出20mm f1.8、24mm f1.8的大光圈廣角鏡應戰,也獲得了不錯的好評。
但應該滿多人沒料到,竟然會在105mm這焦段推出更大光圈的f1.4定焦鏡。
f1.4的定焦鏡有24mm、35mm、50mm、85mm,而之前的105mm VR也頂多f2.8光圈而已。
雖然並不是光圈越大就越好,但大光圈的鏡頭對我來說還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點。
當我拿到這顆鏡頭時,恰巧是梅姬颱風來前一天。
而颱風前腳才剛離開台灣本島,而我隨後出發前往北海道....
雖然運氣很好,飛機沒有延飛就是,
但這顆鏡頭也完全沒時間來得及試鏡,就這樣被我直接帶去北海道進行實戰了。

105mm定焦鏡被定位在人像鏡,且這樣高規格大光圈鏡頭也擁有十足的份量。
像我這種的業餘攝影師而言,拿來旅拍並不會首選。
但這樣的觀念並不適合一位創作者,與其被定位能拍什麼倒不如想著如何使用。
相信喜歡旅行拍風景為主的攝影師而言,往往都喜歡帶顆超廣角鏡頭。
可以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輕鬆的拍進照片中!
我也不例外,從kit鏡標準變焦鏡頭開始,第二顆便選購了拍攝有高張力的超廣角鏡頭。
不過拍廣角鏡頭拍久了就知道一件事,每張都變形,且失去了原有的空間感。
當然這並不是缺點,只是有時並不想在旅行中都呈現一樣的戲劇效果,
另外想表達特寫人事物時就必須跑很近....
再來照片的"遠近感"會被廣角所取代,雖然照片有張力卻不容易讓照片距焦。
所以我也跟許多攝影師一樣會入手一顆便宜的50mm f1.8定焦。
定焦鏡這東西接觸過後,往往是一位攝影師使用鏡頭上的分水嶺。
迷人的定焦鏡,能創作出與平常不同或想像不到的"題材"與"畫面"。
以下就開始分享這幾天在北海道所使用105mm f1.4拍攝的一些照片。
ps.另外聲明一下這篇不是鏡頭評測,照片有後製,純脆分享這顆鏡頭的使用心得。
105mm與1.4光圈的魅力

當我可以拿到105mm f1.4這顆鏡頭時。
其實我很興奮的期待著,可以在這趟旅程中創作一些,
平常在自已的鏡頭群中,難以表現的視角。
當然,對我來說105mm並不是個熟悉的焦段,
第一天在函館的使用上還是在處於摸索狀態中。
在人帶景的情況下,勢必要離拍攝主體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過近的拍攝,背景則會非常糊,雖然糊的非常漂亮就是...XD
不過如果能再離遠一點,掌握適當的距離,則可以糊的美麗又可以看見背景的輪廓。
這是我比較想用這顆鏡頭所表達的效果。
用在專業人像攝影上,散景絕對是比人像鏡皇85mm f1.4來的更加暴力...!
(當然...老實說85mm比105mm也沒啥意義,只是純散景而言...)

這次北海道旅行之中,短暫的旅行伙伴TMAX!
北海道不愧是日本的重機旅行聖地,擁有寬幅遼闊的土地與無盡頭的公路美景。
停在美瑛"北西之丘"時,讓我覺得「這裡是我看過,最美風景的"停車格".....」


一位穿著帥氣紅色皮衣的重機大叔。
仔細一看才發現,這位重機騎士在自已的愛車上掛著菸蒂盒,回收自已抽完的菸蒂。
雖然我不喜歡煙味...但日本的環境如此乾淨,可以從這位紅色皮衣大叔的行為略知一二...

美瑛與富良野一帶的鄉間小道,隨處可見遼闊的田園景色。

上富良野的雲霄飛車之路(ジェットコースターの路)
全直線的道路因為丘陵地形,變成上上下下的樣子,
視差上,會很像坐雲霄飛車時上上下下的感覺,其實並沒有很陡。
105mm f1.4所表現延伸感的遠近效果

函館知名的攝影點「八幡坂」,是許多日本廣告、影視劇會來取景地點。
在函館觀光海報中也常看見的一條"坂"(上坡路)。
以這次旅行而言,105mm f1.4的鏡頭拍攝的"遠近感",效果上非常不錯。
加上會帶有一些景深,與一般近攝的鏡頭不同,效果很有意思。
論焦段而言,比105mm更長的鏡頭當然不少,
可是在1.4的光圈加持下,這顆中長鏡頭的魅力便無疑的展現出來。
(有些老鏡不算...)

其實在美瑛、富良野一帶並不需要特別尋找雲霄飛車之路。
這種類型的道路隨處可見,只是那條路視差特別誇張罷了XD


在中距離補捉的照片,會帶有一點微縮模型的效果,
當然這才是真正自然的景深,而不是靠軟體後製出來。

「雲霄飛車之路」。

另一個方向的「雲霄飛車之路」。

路過的瀧之上公園(滝の上公園)
是座可以欣賞紅葉的小公園,10月初葉子才剛開始要轉紅,預計十月中或下旬會比較漂亮。
公園裡有座橋可以欣賞名為「千鳥之瀧」的川流。
雖然不是很有名的景點,但路過時可以安排當個休息站走走,楓紅時則不容錯過。
1.4光圈的絕對優勢「夜拍」

函館港區的購物中心,「金森紅磚倉庫」。
105mm的焦段,安全快門絕對比廣角鏡來的更加嚴刻一些。
夜拍時為了希望獲得純淨的畫質總是希望維持低ISO。
以我的使用超廣角鏡頭時,就算拉到1/10秒...或是1/8也是有機會成功的!
但越長焦段的鏡頭,可就無法這麼做...
這時1.4的光圈除了景深外,在手持夜拍時就顯得非常好用。
尤其在長天數的旅行中,我並不喜歡帶腳架,手持是最方便的了。

在百萬夜景的函館山上,用廣角鏡拍完後,開始拿出105mm f1.4尋找特寫。
事實上這張也用了1/25快門,在挑戰極限,
連拍幾張才有一張較不糊的照片...XD
而ISO壓在500,也多虧了1.4的大光圈,否則勢必只能再拉高.....


函館市的路面電車,是市內仰賴的重要大眾交通工具之一。
身處在輕軌還不普遍的台灣(目前只有高雄有,還沒去過...),覺得有這樣的交通非常的新鮮,
但實際上坐起來跟公車差不多...XD

路面電車站,日本的電線還真的是非~~常的多。


像綿花般的景深人像效果
當105mm X1.4的規格出來時,這顆鏡頭的"景深效果"應該就是最令人期待的重點。
定位成「人像鏡」,也是必然的結果。
最棒的景深效果,應該是在半身以上的特寫。
不過我喜歡將人的全身融入背景之中,雖然要退到很遠的地方拍XD
但呈現的效果,與廣角鏡人+景那種效果完全不同。
又比50mm、85mm更加的容易帶出淺而易見的景深。

定焦鏡要拍出半身的景深非常容易,但要拍出全身以上還有明顯的景深,
就得使用更長的焦段,而這距離焦段有達到1.4的定焦鏡頭可以說是首例。

另外說明一下,這次遠赴北海道,跑了一個很偏遠的小鎮...羽幌町,就為了「只想告訴你」。
從札幌乘坐沿岸巴士的高速巴士(預約制)需花三小時半左右的時間。
但...我們前一天到札幌時來不及預約,所以搭乘"中央巴士"轉"沿岸巴士"...要四小時左右......
根本是目前為止路途最遙遠的cosplay聖地巡禮,
加上這個小鎮不是什麼大景點,可以說是荒涼的可以(笑)

105mm相對的缺點就是距離不易掌握。
在拍攝的路徑上,如果有人或雜物相對不好避開,且退無可退的情況很容易發生。
以上面的照片而言,好不容易拍攝的中間終於清空了,
但卻慢一步,後頭的人群已入鏡...還入鏡了旁邊的雜物XD
當然,我覺得旅行中的拍攝也不用太講究,畢竟自已是去玩的,不是去工作。

不過一但抓成功,所得到的照片效果,反而有莫名的快感。
105mm f1.4這顆鏡頭也是有一些難掌控的地方,離主體較遠的距離,容易發生失焦。
雖說也有可能是D600機身對焦能力的問題,不過開1.4的情況下,
往往一點點的失焦,回家檢查照片時,都會非常想哭....
在使用這類的大光圈鏡頭時,只能多告誡自已,
拍攝完後多放大檢查清楚有無失焦...
否則以機身上LCD螢幕,沒放大根本看不出來失焦...還自得意滿的回家洗洗睡XD
ps.其實不管用什麼鏡頭拍完最好都有這習慣才是...
另外就是份量真的不輕。
但通常會購入這樣鏡頭的人,想必都有心理準備了吧?
這次旅行就帶了兩顆。
Tamron SP 15-30mm f/2.8 VC / 重量1100g
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 / 重量985g
加上D600本身的重量 850g(含電池)
將近3公斤重量,讓背包非常有存在感....
但也因為平常就拿習慣 Tamron SP 15-30mm,所以拿到105mm 1.4時還挺習慣的(?)
剩下還有一些照片,
也是在這次旅行中使用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拍攝的。












最後來點總結吧!
與這顆鏡頭相處的時間不長,但絕佳的景深與焦段,
讓我留下了不少張,是之前不會拍出來的題材。
一般認為這顆鏡頭被定位在專業的人像攝影師才會考量的鏡頭。
但在我們這種業餘的使用者上,有幾點可以考量看看!
一、追求極致的景深玩家。
二、只擁有標準變焦區段或基本大小三元系列的人,想創作一些新的題材時。
三、喜愛街拍題材,可以跟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卻又留定焦鏡該有的柔美景深與畫質。
雖然還想列"有錢的人"...(喂
但我覺得鏡頭比機身保值多了,投資在鏡頭上,就算未來要換鏡頭玩也較容易些。
所以這點因人而異...我就不列入上述了!
但一般像我一樣愛好旅行的玩家而言,反而可以藉此呈現出不一樣的視野。
105mm與1.4大光圈的組合,真的是顆極品的鏡頭!
最後也發覺我還滿喜歡,請別人幫我用105mm這顆幫我拍這樣的照片。
人小小一個,然後突顯出有景深的背景!
(雖然幫拍的人,要退超遠的~哈哈哈)

END.
2016年初Nikon發表D5、D500的消息後,
之後對我來說,最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就是這顆鏡頭的出現。
打著史無前例的在105mm這樣的中焦段定焦鏡,開出了f1.4的大光圈規格。
這幾年各家副廠的外星科技嶄露頭角後,
Nikon這幾年也相繼推出20mm f1.8、24mm f1.8的大光圈廣角鏡應戰,也獲得了不錯的好評。
但應該滿多人沒料到,竟然會在105mm這焦段推出更大光圈的f1.4定焦鏡。
f1.4的定焦鏡有24mm、35mm、50mm、85mm,而之前的105mm VR也頂多f2.8光圈而已。
雖然並不是光圈越大就越好,但大光圈的鏡頭對我來說還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點。

當我拿到這顆鏡頭時,恰巧是梅姬颱風來前一天。
而颱風前腳才剛離開台灣本島,而我隨後出發前往北海道....
雖然運氣很好,飛機沒有延飛就是,
但這顆鏡頭也完全沒時間來得及試鏡,就這樣被我直接帶去北海道進行實戰了。

105mm定焦鏡被定位在人像鏡,且這樣高規格大光圈鏡頭也擁有十足的份量。
像我這種的業餘攝影師而言,拿來旅拍並不會首選。
但這樣的觀念並不適合一位創作者,與其被定位能拍什麼倒不如想著如何使用。
相信喜歡旅行拍風景為主的攝影師而言,往往都喜歡帶顆超廣角鏡頭。
可以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輕鬆的拍進照片中!
我也不例外,從kit鏡標準變焦鏡頭開始,第二顆便選購了拍攝有高張力的超廣角鏡頭。
不過拍廣角鏡頭拍久了就知道一件事,每張都變形,且失去了原有的空間感。
當然這並不是缺點,只是有時並不想在旅行中都呈現一樣的戲劇效果,
另外想表達特寫人事物時就必須跑很近....
再來照片的"遠近感"會被廣角所取代,雖然照片有張力卻不容易讓照片距焦。
所以我也跟許多攝影師一樣會入手一顆便宜的50mm f1.8定焦。
定焦鏡這東西接觸過後,往往是一位攝影師使用鏡頭上的分水嶺。
迷人的定焦鏡,能創作出與平常不同或想像不到的"題材"與"畫面"。
以下就開始分享這幾天在北海道所使用105mm f1.4拍攝的一些照片。
ps.另外聲明一下這篇不是鏡頭評測,照片有後製,純脆分享這顆鏡頭的使用心得。
105mm與1.4光圈的魅力

當我可以拿到105mm f1.4這顆鏡頭時。
其實我很興奮的期待著,可以在這趟旅程中創作一些,
平常在自已的鏡頭群中,難以表現的視角。
當然,對我來說105mm並不是個熟悉的焦段,
第一天在函館的使用上還是在處於摸索狀態中。
在人帶景的情況下,勢必要離拍攝主體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過近的拍攝,背景則會非常糊,雖然糊的非常漂亮就是...XD
不過如果能再離遠一點,掌握適當的距離,則可以糊的美麗又可以看見背景的輪廓。
這是我比較想用這顆鏡頭所表達的效果。
用在專業人像攝影上,散景絕對是比人像鏡皇85mm f1.4來的更加暴力...!
(當然...老實說85mm比105mm也沒啥意義,只是純散景而言...)

這次北海道旅行之中,短暫的旅行伙伴TMAX!
北海道不愧是日本的重機旅行聖地,擁有寬幅遼闊的土地與無盡頭的公路美景。
停在美瑛"北西之丘"時,讓我覺得「這裡是我看過,最美風景的"停車格".....」


一位穿著帥氣紅色皮衣的重機大叔。
仔細一看才發現,這位重機騎士在自已的愛車上掛著菸蒂盒,回收自已抽完的菸蒂。
雖然我不喜歡煙味...但日本的環境如此乾淨,可以從這位紅色皮衣大叔的行為略知一二...

美瑛與富良野一帶的鄉間小道,隨處可見遼闊的田園景色。

上富良野的雲霄飛車之路(ジェットコースターの路)
全直線的道路因為丘陵地形,變成上上下下的樣子,
視差上,會很像坐雲霄飛車時上上下下的感覺,其實並沒有很陡。
105mm f1.4所表現延伸感的遠近效果

函館知名的攝影點「八幡坂」,是許多日本廣告、影視劇會來取景地點。
在函館觀光海報中也常看見的一條"坂"(上坡路)。
以這次旅行而言,105mm f1.4的鏡頭拍攝的"遠近感",效果上非常不錯。
加上會帶有一些景深,與一般近攝的鏡頭不同,效果很有意思。
論焦段而言,比105mm更長的鏡頭當然不少,
可是在1.4的光圈加持下,這顆中長鏡頭的魅力便無疑的展現出來。
(有些老鏡不算...)

其實在美瑛、富良野一帶並不需要特別尋找雲霄飛車之路。
這種類型的道路隨處可見,只是那條路視差特別誇張罷了XD


在中距離補捉的照片,會帶有一點微縮模型的效果,
當然這才是真正自然的景深,而不是靠軟體後製出來。

「雲霄飛車之路」。

另一個方向的「雲霄飛車之路」。

路過的瀧之上公園(滝の上公園)
是座可以欣賞紅葉的小公園,10月初葉子才剛開始要轉紅,預計十月中或下旬會比較漂亮。
公園裡有座橋可以欣賞名為「千鳥之瀧」的川流。
雖然不是很有名的景點,但路過時可以安排當個休息站走走,楓紅時則不容錯過。
1.4光圈的絕對優勢「夜拍」

函館港區的購物中心,「金森紅磚倉庫」。
105mm的焦段,安全快門絕對比廣角鏡來的更加嚴刻一些。
夜拍時為了希望獲得純淨的畫質總是希望維持低ISO。
以我的使用超廣角鏡頭時,就算拉到1/10秒...或是1/8也是有機會成功的!
但越長焦段的鏡頭,可就無法這麼做...
這時1.4的光圈除了景深外,在手持夜拍時就顯得非常好用。
尤其在長天數的旅行中,我並不喜歡帶腳架,手持是最方便的了。

在百萬夜景的函館山上,用廣角鏡拍完後,開始拿出105mm f1.4尋找特寫。
事實上這張也用了1/25快門,在挑戰極限,
連拍幾張才有一張較不糊的照片...XD
而ISO壓在500,也多虧了1.4的大光圈,否則勢必只能再拉高.....


函館市的路面電車,是市內仰賴的重要大眾交通工具之一。
身處在輕軌還不普遍的台灣(目前只有高雄有,還沒去過...),覺得有這樣的交通非常的新鮮,
但實際上坐起來跟公車差不多...XD

路面電車站,日本的電線還真的是非~~常的多。


像綿花般的景深人像效果

當105mm X1.4的規格出來時,這顆鏡頭的"景深效果"應該就是最令人期待的重點。
定位成「人像鏡」,也是必然的結果。
最棒的景深效果,應該是在半身以上的特寫。
不過我喜歡將人的全身融入背景之中,雖然要退到很遠的地方拍XD
但呈現的效果,與廣角鏡人+景那種效果完全不同。
又比50mm、85mm更加的容易帶出淺而易見的景深。

定焦鏡要拍出半身的景深非常容易,但要拍出全身以上還有明顯的景深,
就得使用更長的焦段,而這距離焦段有達到1.4的定焦鏡頭可以說是首例。

另外說明一下,這次遠赴北海道,跑了一個很偏遠的小鎮...羽幌町,就為了「只想告訴你」。
從札幌乘坐沿岸巴士的高速巴士(預約制)需花三小時半左右的時間。
但...我們前一天到札幌時來不及預約,所以搭乘"中央巴士"轉"沿岸巴士"...要四小時左右......
根本是目前為止路途最遙遠的cosplay聖地巡禮,
加上這個小鎮不是什麼大景點,可以說是荒涼的可以(笑)

105mm相對的缺點就是距離不易掌握。
在拍攝的路徑上,如果有人或雜物相對不好避開,且退無可退的情況很容易發生。
以上面的照片而言,好不容易拍攝的中間終於清空了,
但卻慢一步,後頭的人群已入鏡...還入鏡了旁邊的雜物XD
當然,我覺得旅行中的拍攝也不用太講究,畢竟自已是去玩的,不是去工作。

不過一但抓成功,所得到的照片效果,反而有莫名的快感。
105mm f1.4這顆鏡頭也是有一些難掌控的地方,離主體較遠的距離,容易發生失焦。
雖說也有可能是D600機身對焦能力的問題,不過開1.4的情況下,
往往一點點的失焦,回家檢查照片時,都會非常想哭....
在使用這類的大光圈鏡頭時,只能多告誡自已,
拍攝完後多放大檢查清楚有無失焦...
否則以機身上LCD螢幕,沒放大根本看不出來失焦...還自得意滿的回家洗洗睡XD
ps.其實不管用什麼鏡頭拍完最好都有這習慣才是...
另外就是份量真的不輕。
但通常會購入這樣鏡頭的人,想必都有心理準備了吧?
這次旅行就帶了兩顆。
Tamron SP 15-30mm f/2.8 VC / 重量1100g
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 / 重量985g
加上D600本身的重量 850g(含電池)
將近3公斤重量,讓背包非常有存在感....
但也因為平常就拿習慣 Tamron SP 15-30mm,所以拿到105mm 1.4時還挺習慣的(?)
剩下還有一些照片,
也是在這次旅行中使用Nikon AF-S NIKKOR 105mm f/1.4E ED拍攝的。












最後來點總結吧!
與這顆鏡頭相處的時間不長,但絕佳的景深與焦段,
讓我留下了不少張,是之前不會拍出來的題材。
一般認為這顆鏡頭被定位在專業的人像攝影師才會考量的鏡頭。
但在我們這種業餘的使用者上,有幾點可以考量看看!
一、追求極致的景深玩家。
二、只擁有標準變焦區段或基本大小三元系列的人,想創作一些新的題材時。
三、喜愛街拍題材,可以跟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卻又留定焦鏡該有的柔美景深與畫質。
雖然還想列"有錢的人"...(喂
但我覺得鏡頭比機身保值多了,投資在鏡頭上,就算未來要換鏡頭玩也較容易些。
所以這點因人而異...我就不列入上述了!
但一般像我一樣愛好旅行的玩家而言,反而可以藉此呈現出不一樣的視野。
105mm與1.4大光圈的組合,真的是顆極品的鏡頭!
最後也發覺我還滿喜歡,請別人幫我用105mm這顆幫我拍這樣的照片。
人小小一個,然後突顯出有景深的背景!
(雖然幫拍的人,要退超遠的~哈哈哈)

END.
留言